详情描述
就业选择某种程度是真正的成人礼。每一个选择都值得尊重,每一场青春都应该闪亮。没有颜色不一样的烟火,就不会有绚丽多彩的美妙风景 大学生的择业观,向来是观察社会变化的风向标。近日发布的一份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,其中有些变化值得注意。根据报告,大学毕业生在国企、外企就业的比例,分别从2013届的22%、11%下降到2015届的18%、9%民企、中小微企业,地级市及以下地区,成为大学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。
“铁饭碗”和“洋饭碗”吸引力下降,折射出中国社会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开放和多元。几十年来,某个职业从“香饽饽”到“冷板凳”的变化,我们已经历过好几轮。今年的大学生就业趋势,同样是当下经济社会转型的缩影。正风反腐的凌厉声势,大大压减体制内的“灰色福利”而随着“中国智造”的崛起和转型升级的加快,“洋饭碗”不如从前吃香。哪儿有梧桐树哪儿就有金凤凰,大学毕业生更多流向民企和中小微企业,正是社会活力的体现。
有数据表明,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65万,较去年增长16万。虽然就业焦虑依然存在,但大学生的择业观渐渐趋于理性务实、就业渠道日益多元化,也是不争的事实。过去担心“天之骄子”沦为“普通劳动力”,如今“从底层做起”得到很多人认同过去强调体面和待遇,如今更看重个人兴趣和发展空间过去注重旱涝保收、稳定安逸,如今信奉“奋斗的人生美”这些就业观念的变化,反映出当代年轻人的朝气和拼劲,也让那些质疑“90后”职业能力的说法失去说服力。